清 明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又称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春光明媚,花开草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从清明到清明节
清明节气在时间、天气和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那么清明节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原来,清明节“左右开弓”,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揽进自己的“筐”里,从而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直到今天。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一起跟着微课老师,走近传说中的“清明文化”,去了解清明习俗、清明饮食、清明诗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