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在广东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我校为了珍惜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16级动漫班、16级航空班、16级软件1班将于12月21日17:00在学校饭堂二楼举办“团聚冬至”包饺子活动,期间更有精彩的包饺子大赛!诚邀各位老师、同学参加我们的盛宴,期待您的光临!最后,祝全体师生“冬至”快乐!
又逢数九耐寒中
莱菔充庖同晚菘
冬至女红添一线
暖炉常用忆张铜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节气。冬至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循环的开始。
2500多年的历史
冬至是古时的一个重要节日,每逢这一天都会放假一天过"冬节",故有"冬至如年"的说法。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都在冬至举行。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初候,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故为"蚯蚓结";
二候"糜角解"是说,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角便开始脱落,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糜为阴,泽兽,感阳气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一阳初生,所以虽然地表严寒,但山中的泉水已经暗暗始流动了。
时令习俗
冬至到,吃水饺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辞官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们有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圆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狗、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 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
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